当前位置 - 首页 - 长者版 - 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中社部网站、《中国社会工作报》关注内蒙古 | 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

发布日期:2025-03-12

来源:中社部网站、《中国社会工作报》3月12日3版

编者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作出一系列制度规定,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主持人: 

杜 蓉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容 志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选国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 铎 中共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二处处长

刘林宏 中共东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朱传富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张志刚 中共包头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问:2024年度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188.9万人,较2023年增长26%,创历史新高。当前,不少地方招聘社区工作者的报录比超过了100比1,报考人员学历、录取分数均越来越高。但社区工作者队伍并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一边在招人,一边有人离职”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社区工作者沉下去、留下来?

容志: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要夯实国家政权基础,提高社区工作水平,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现在部分地方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流动性较大,尚未形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生态。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创新各项管理机制,激发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干好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健全完善岗位分类和职级晋升机制,激励社区工作者不断提升能力。为其提供公平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顺畅通道。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培训和培育,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和服务水平。综合工作年限、业绩和能力等多种因素开展评价,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且从事管理岗位的部分社区工作者赋予事业编制,使其安心工作。三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切实为基层减负,特别是治理形式主义,将社区工作者从繁琐的报表和台账中解放出来。四是多方面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及时开展心理服务和疏导,帮助其减压抗压,鼓励健康的工作与生活。五是要大力宣传优秀人员和先进事迹,形成尊重社区工作者的社会风气和良好氛围。

徐选国:“报考热”现象背后存在着不少问题。“百里挑一”的人员到社区工作岗位上并不能保证其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这背后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譬如选人、用人的标准是什么?社区工作者的考核要求是什么?是否有退出机制等。这些问题在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尚未得到有效重视和解决。

解决上述问题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其一,制定清晰明确的选人、用人制度,实行“笔试+面试+社区实践”多阶段考核完善机制,确保人员选拔得当。其二,完善社区工作者晋升、退出相关机制,制定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在岗位上表现优异者,进行职级和岗位双重提升,确保能实现“选贤用贤”;对于在岗位上表现不佳且连续2~3个季度都没有明显转变者,进行辞退。其三,构建“专业知识+实务能力+心理素质”三维能力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解、社区工作理论、方法、技巧的系统训练,关注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其四,注重社区工作者实践能力,尤其是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应急事件处置、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能力,强调“在做中学”,加强老—中—青梯队建设,开展“师徒制”结对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其五,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激励体系,建立动态薪酬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等级制度,参照事业单位建立职称评定体系,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让社区工作成为更多人的终身事业。

刘铎:天津市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让社区工作者沉下去、留下来。

一是提升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明确社区工作者薪酬等经费依法列入本级政府年度预算,定期动态调整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待遇体系,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享有带薪年休假、防暑降温费、冬季取暖补贴、集中供热采暖补贴、工会福利等待遇,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年度考核绩效奖。

二是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社区工作者劳动合同签订、借调审批等工作,减轻社区工作者实际负担,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归属感。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岗位等级晋升机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支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岗位等级调整的重要依据。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健全完善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导师帮带培养,提升政治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大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力度。每年从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对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按照有关规定转事业编制,打破成长晋升的“天花板”。会同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推荐一批城乡社区工作者参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新时代青年先锋。开展重大节日慰问社区工作者活动,每年组织社区工作者体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纾压解压。在强化激励保障的同时,完善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2024年有11人被辞退,树立了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鲜明用人导向。

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立足人才队伍实际情况,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铎:天津市出台的《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围绕“选育管用”全链条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聚焦选好人,落实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不少于18人的要求,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配合组织部门提前做好2026年社区“两委”换届人选储备调配。同时,指导各区严格按照社区工作者范围,认真落实身份认定工作要求,全面、准确掌握社区工作者队伍情况。

二是聚焦育好人,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市、区、街镇三级培训制度,市级层面建立“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基地”,继续举办京津冀三地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开展优秀社区工作者到北京市的社区挂职锻炼,打造40个“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和一批现场教学点。

三是聚焦管好人,指导各区细化完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考核评价、借调审批、退出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树立系统观念,配套政策在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处理好基层减负和履职担当的关系,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是聚焦用好人,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渠道,对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按照有关规定转事业编制,让社区工作者留得住、有盼头。推荐社区工作者作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推荐参加各类荣誉评选,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刘林宏: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1048.5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高达775万,占比达73.6%。流动人口多、企业多、出租屋多的现状为社区治理增加了难度。近年来,东莞市各镇街自行探索、多措并举,针对不同类型社区,通过健全薪酬职级体系、运用“数智化”手段赋能、深化“多员合一”等方式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着力增强基层治理力量。

一是健全薪酬职级体系,激励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让社区工作者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如,莞城街道将社区工作者统一纳入街道聘用人员管理范围,规范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根据工作岗位分为“3级16档”,建立与工作实绩相挂钩的晋升体系,薪酬和职级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晋升,提振社区工作者干事精气神。

二是运用“数智化”手段为社区工作者减负赋能。针对居住人口多的超大型社区,通过打造集任务交派、人口信息统计、服务记录留存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智化平台”,为社区工作者减负赋能。如,东城街道东泰社区持续推进“数字东泰”建设,建立人口库、地址库、商铺库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对接各类政务系统,第一时间为社区工作者推送“任务工单”,提供“数据助手”,留存工作记录,有效解决社区重复作业、服务延后、人员调配不均等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是深化“多员合一”,优化社区工作者职责分工。针对原有入格力量分散、指挥调度不一的问题,东莞市持续推进“多员合一”,推动社区工作集约化与高效化运作。如,东坑镇将原有的网格员、安全员及火灾隐患整治员队伍整编融合,组建“基层治理员”队伍,兼具“信息采集员、隐患排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工作服务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平安建设推广员”等身份,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解决社区工作者多头重复监管、职责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提高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问: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持续提升能力素质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朱传富:重庆市渝中区明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依托区委党校,设立“红色三岩”社区学院,多措并举抓好培育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硬、素质高、能力强、群众赞的“鸿雁队伍”。

一是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建立健全区级骨干培训、街道全员培训的分级培训制度,实施“头雁、群雁、雏雁”培训计划,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开展1次集中培训,每3年对社区工作者(群雁)开展1次轮训,每年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雏雁)开展1次集中培训。

二是探索跨省交流挂职。联动成都市锦江区开展“成渝共建·社区骨干墩苗计划”,双方互派11名优秀社区“两委”成员交流挂职锻炼2个月,通过汲取不同地域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丰富基层工作者经历、开拓基层工作者视野、增强队伍活力。

三是建立帮带提升机制。建立健全“导师帮带”机制,创建4个“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明确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新人”导师,开展实战实训。精心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公益培训,每年采取“每日一练+线下授课+模拟考试”结合的方式,助力全区社区工作者高效应考,增强应试信心。

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举办首届社区工作者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79名社区工作者参加培训,通过重庆市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取得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提升社区工作者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人心理疏导能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张志刚: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全面加强。建立健全“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社区工作者万人培养计划,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高实战能力。印发《社区“实干领头雁”锻造计划》,通过“系统式、梯队式、立体式”培育,健全完善梯队培养工作机制,搭建经验共享平台,激励全市社区工作者更好地为居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市、旗(县、区)每年至少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培训1次,对其他社区工作者每3年轮训1次,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基培育工程”系列培训计划,开展社区工作者“青训营”“强基赋能·蓄力启航”、名书记“青蓝传承”等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近年来,打造“名书记工作室”42个,组织100余名社区工作者到“名书记”所在社区开展跟岗锻炼,邀请“名书记”讲政策、讲方法、讲经验,共培训社区工作者4000余人次。组织全市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累计开展社区“练兵比武”95场次,800余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逐一登台亮相,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 ©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 网站支持IPV6

单位地址: 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敕勒川大街1号 单位电话: 0471 - 4862423

蒙ICP备202502151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46号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 ©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

单位地址: 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敕勒川大街1号

单位电话: 0471 - 4862423

蒙ICP备202502151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46号

网站支持IPV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