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指数。包头市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方位发力,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幅蓬勃发展的基层治理“全景图”正跃然眼前。 深耕基层“试验田” 结出民生“丰硕果” 在社会治理的宏大版图中,基层既是直面群众诉求的“神经末梢”,也是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一环。青山区紧抓基层治理与基层政权建设,巧用“组合拳”为民生保障筑牢坚实根基。 创新“全域网格化”治理模式。青山区承接包头市级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重任,利用全区656个社区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整体纳入“网兜”,涵盖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等多元领域,拉起一张党建引领、全域覆盖的严密大网,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覆盖率100%,昔日“三不管”地带也有了明确归属。在管理难题迎刃而解的同时,各街镇发力社区“两室”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让社区“两室”平均面积达1339平方米,完成自治区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33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为社区服务“扩容”,为居民舒心生活提供硬件保障。 面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困境,青山区直击痛点,对77个村(社区)展开3轮“地毯式”检查指导,历时3个月集中整治,拆除村(社区)外部不规范标牌43块、取消内部不规范标识230块,党群服务阵地换上清爽“新颜”,“一室一牌”精准指引让前来办事、参与活动的群众一目了然,尽显便民、高效服务理念。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精简和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村(社区)依法履职、依法协助事项,社区事项精简44%、村事项精简38%;“减证便民”持续发力,确定社区6项、村7项出具证明清单,基层干部得以甩开膀子,全心投入为民服务。 作为基层自治“主心骨”,青山区推动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激活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五大委”履职活力,村(居)事务处置有条不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等时代新风,借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吹进百姓心田。民主协商平台在各街镇“开花结果”,“小巷管家”“吐槽大会”“同心圆桌会”“向前一步”等特色议事品牌各显神通。凉房拆除、车棚改建、直饮水改造等400多件群众“急难愁盼”摆上桌面,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协商中确定解决方案,群众参与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紧扣基层与居民需求,青山区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迭代升级,为社区工作者配备“社工E通”,化身信息采集“神器”,全区重点人群分布、动态一手掌握;“民情日志”记下民生需求,今年以来,2700余条记录化作服务指南,津补贴办理、社区环境整治等诉求快速解决,让社区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 搭建“区—街镇—社区”三级教育培训体系,“青训营”、干部大比武、社区讲堂接连登场,提升理论素养、实操技能;10个“名书记工作室”成为经验交流“能量站”,选派骨干赴多地“取经”,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高飞”的雁阵格局。本年度64名社区工作者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同等工资待遇,激励政策累计179人受益,队伍稳定率攀升15.5%,相关经验被中央社会工作部主管刊物《社区》杂志登载。 巧绘信访“稳定图” 广纳民声“智慧泉” 青山区聚焦人民信访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多点发力、精准施策,全力筑牢和谐稳定防线。 顺应机构改革浪潮,青山区迅速出台《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区信访局有关事项管理办法》,将信访工作嵌入社会治理全局蓝图。秉持“保稳定、谋提升”理念,充分激活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为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信息系统升级按下“加速键”。此外,青山区信访事项复查委员会应时而生,配套制定严谨的评查办法与标准,严守“三个不予受理”“两个不再受理”底线。面对中联办集中督办的60件办理不规范信访事项,青山区逐一梳理、整改,各方统筹联动,搭起信访“大框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青山区把矛盾化解端口前移至基层一线,筑牢稳定“安全堤”。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场地优势,布局81处信访代办中心及窗口,精心选聘290名代办员,编织起一张全域覆盖的信访代办网。 为广聚民智,青山区探索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办法,全力打通建议“征集—分析—应用—反馈”全流程闭环。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主动靠前服务,开展意见征集、专题问需会,搭建起资源互通、诉求表达的桥梁,精准对接相关部门,及时传递群众心声,让民意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两企三新”组合拳 激活基层发展“动力源” 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集中攻坚为切入口,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多部门攥指成拳、协同发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街镇一线摸排,与民政、住建等16个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对账”机制,按季度刷新数据,同时对行业协会商会逐一走访“体检”。当下,全区15866家“两企三新”组织情况一目了然:228家新业态企业,148家已成立党组织,党员1882名,筑牢党建“基础桩”。 直面基层党组织建设短板、新业态企业“两个覆盖”不足难题,青山区迅速构建全链运行机制,按下党建整改“快进键”。3次党建提升研讨会碰撞智慧火花,《关于加强青山区“两企三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新成立6个党组织,37人入党、41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选派242名党建联络员和指导员,实现党建指导全覆盖。 为锻造党建“硬实力”,青山区加强“两企三新”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理论学习。党纪学习教育、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接连开展20余场;“党支部小红书”精准助力规范化建设,9期培训班淬炼360余名党务骨干,多个党支部获市级“坚强堡垒”称号。 在“三问三建三引领”工作中,青山区召开问需会广纳36条诉求,对接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梳理43项资源需求清单,为企业、群团组织排忧解难。服务保障再升级,265处“红色蓄能站”覆盖全区,3个市级示范站点闪耀其中;首家24小时新业态服务驿站贴心相伴,“外卖地图”“爱心午餐盲盒”暖人心扉,“新”人“新”事展播传递正能量,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活力满满、干劲十足。 万青路街道育才社区邀请美团骑手共庆“717骑士节” 打造人才矩阵 奏响社工服务“奋进曲” 今年4月,一场面向全区行政部门、街镇社区及“两企三新”群体的持证社工信息大摸底拉开帷幕。441名持证者信息精准入库,并同步至中国社会工作网,实现数据“整齐划一”。同步动员464人报考国家社工职业资格考试,配套免费线上培训、专题网课与考前演练,91人成功“上岸”,持证社工580人,社区工作者持证占比过半,社区服务专业化大步向前。 秉持党管人才理念,青山区分层分类打造社工人才梯队,建起专属人才库。积极携手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促成高校教师挂职、学生实习,联动开启“场景式实务教学”;承接自治区课题,为社工人才搭建对外交流“瞭望台”。 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战场”,连续三年坚持每月20日为“固定志愿服务日”,今年已开展110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涵盖救急助困、医疗体检、政策宣讲等,5.5万余名群众受益。“青庭志愿”小程序线上发力,168支居民志愿服务队踊跃发布活动,400余次志愿服务点亮“指尖公益”。 青山区推出了“社区、社会工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居民自治组织”4类志愿服务品牌阵地,陈文学工作室、“党建·爱心公益汇”等在全市大会分享经验;“党建·爱心公益汇”和青山区雷锋车队党群服务中心两个阵地参评自治区“双十示范”,雷锋车队事迹更是一路“出圈”,获央媒报道,成为地区志愿服务闪亮名片。 “青听·社会益讲堂”全新启航,整合专家学者、模范先锋组建公益讲师团,“线下+线上”送服务,5期课程惠及5000余人。作为自治区唯一成功申报“全国老年友好社区”互联网公益项目的旗县区,青山区依托“全国老年友好社区”互联网公益项目,联动全国50个试点社区,吸纳省外资金、撬动本土配捐,为志愿服务“造血”。 激活基层细胞,疏通民生脉络。青山区着力落实各项举措,以党建为引领、服务作保障,在社工人才与志愿服务领域精耕细作,持续汇聚爱心暖流、凝聚专业力量,民生答卷愈发亮眼,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社会工作力量。 “青听·社会益讲堂”高考志愿辅导专题讲座 青山路街道都兰社区“名书记”赵丽霞在社区向群众宣讲 青山路街道都兰社区“名书记”赵丽霞在社区向群众宣讲
模特走秀、大合唱、打乒乓球……盘点自己参加的社区活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退休人员、呼和浩特市海西路街道奔腾社区居民包跃君连声说“忙不过来”。 包跃君说,社区活动使用的场地,既是奔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也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暨退休职工党员之家(以下简称“活动中心”)。 去年以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创新性探索实践,与海西路街道办事处共筑“完整社区”,并最终在奔腾社区建成了集嵌入式养老、医疗、餐饮、物业办公、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于一身的社区综合服务体,既满足了退休职工党员、社区居民党员党建活动场地需要,又帮助社区拓宽了服务领域、增强了服务功能,实现退休职工党员与社区居民党员、退休职工与居民、居民与社区之间更为顺畅的互动,得到退休职工和社区居民的肯定和好评。 ▲工作人员为居民讲解医保政策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 刚搬到广龙苑小区时,包跃君眼前一片荒凉,虽然房子是新的,但小区绿植稀少,便民设施缺乏,十分冷清。 包跃君说,广龙苑小区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一路之隔,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职和退休职工的生活聚居区。 变化发生在2023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重新划分成立了一个新社区——奔腾社区,以广龙苑小区为核心,涵盖周边5个小区。 奔腾社区也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包联社区,社区建设之初,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高文鸿和时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书记赵燕茹带队深入社区,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刘文军牵头,电视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海西路街道党工委、奔腾社区党总支共同组建了“奔腾社区共建专班”,共同探索建设一个集方便居民就餐、就医、养老、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完整社区”。 “奔腾社区共建专班”决定将广龙苑小区的社区闲置房用起来。“当时那些社区用房还是毛坯状态,但是我们的社区建设经费很紧张,怎么装修成了难题。”奔腾社区党总支书记薛杰介绍。 经过反复研讨,“奔腾社区共建专班”拿出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由社区提供闲置房,物业公司运营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由他们负担社区用房的装修和水电暖费用。 在多方力量共建下,广龙苑小区的社区用房一层建设为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三层建设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和活动中心,满足社区一站式办公和居民的文体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 “社区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16元一份套餐,60岁以上老年人用餐享受8折优惠,高龄失能老人可以享受送餐服务。薛杰记得,食堂开业第一天就排起了长队,社区居民在食堂充值近10万元。 对活动中心,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还装配了专业的音视频直播间,并协调内蒙古自治区老干局、体育局、气象局、科协、电力集团等单位给予设备、器材、图书、模型等支持,把服务和资源延伸至社区居民家门口。 党建引领,“四驾马车”协同推进社区治理 硬件提升是“完整社区”建设的基础,硬件完善之后如何推进社区治理成为关键。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奔腾社区聚焦党风、家风、社风、民风建设,形成了包联单位、社区、物业、业委会“四驾马车”协同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子。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指派专人担任海西路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轮值书记,按时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定期与奔腾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网格治理,在小区担任“楼栋长”;对接网格员,打通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最后100米”。 “在奔腾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全体纳入社区暖心服务小分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困难群体帮扶、普法教育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刘文军表示。 比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雷蒙帮忙团》节目组发起“青城有爱、文明有我、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行动”主题进社区活动;《常青树》节目组发起“尊老、敬老、爱老”主题雅集进社区活动;“金话筒”活动给社区带来小播音员、小主持人培训…… “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包联单位的作用非常关键。他们可以帮助社区百姓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单位资源帮助社区组织活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呼和浩特市政法委副书记王志灏说。 在广龙苑小区,物业和业委会曾经是“对头”。 “那时候小区里垃圾桶没人定期清理,路灯坏了也没人修,我们对物业服务很不满意,曾经讨论过更换物业。”包跃君说。 为了化解居民和物业的矛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与海西路街道办事处多次跟物业沟通。奔腾社区组织居民一起商议,拟定物业服务标准,并进行公示。 “物业深度参与社区建设之后,更有动力做好服务了。同时,我们推进物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物业服务质量,现在广龙苑小区居民对社区和物业服务满意度都很高。” 王志灏说。 ▲奔腾社区举办庆“八一”文艺演出和健康义诊活动 让社区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奔腾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0%,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尤为重要。 奔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占地1058平方米,规划16个房间,配备32张床位,于今年11月投入使用。养老中心配套的卫生服务站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合作,建立了绿色就医通道,由专业医护团队提供双向转诊、专家定期坐诊、用药指导、院前急救、院后康复等服务。 “以后养老、看病都不用出社区了,真方便。”82岁老人黄嫔很安心。 在活动中心三层,葫芦丝婉转悦耳,马头琴悠长激越,民族舞翩翩而起。这里分为多个活动区域,有人在看书,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写毛笔字,其乐融融。 “以前我要打乒乓球得到体育馆,现在可以在社区健身房打球了。”63岁的社区居民马永旺说。更让他开心的是,4岁的小孙子也可以带到活动中心玩,日常锻炼和看小孩可同时兼顾。 奔腾社区与内蒙古老年大学达成了合作,在社区开设了摄影、书法、国画、太极拳等课程。 “授课老师都很专业,每次开课名额‘秒光’。”马永旺说,他参加了太极班,每周上两次课,现在已经在准备参加表演活动了。 “活动中心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满,不只是本小区,附近小区的居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奔腾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刘烨说。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处长郭杰介绍,除了日常活动,每逢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电视台都会联合社区组织活动,比如“冰雪与冬至,煮饺,话寒风”社区联欢会、“致敬芳华,感恩有你”重阳节文艺活动。 2023年8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支部联合奔腾社区党总支成立了“奔腾银龄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30名志愿者,先后开展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主题活动。 如今,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已成为奔腾社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社区的日常管护、文明创建、集体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志愿者们还走出社区,到一些偏远地区开展公益助学、慰问演出等活动。 “我们希望老党员‘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在志愿服务或者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机关党委副书记齐斯琴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面临养老的实际需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与奔腾社区联合,帮助退休老年人融入社区生活,推动社区“养老”走向“享老”。 “我们在社区还大有可为,能为我们的幸福家园建设出一份力。”包跃君如今是“奔腾银龄志愿者”,也是社区文艺活动的骨干,“参加社区活动,为居民服务,也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更精彩”。
9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推进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围绕准确把握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思路,通报工作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内蒙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会上,自治区党委编办,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包头市委社会工作部、鄂尔多斯市委社会工作部,赤峰市翁牛特旗委社会工作部、乌海市海勃湾区委社会工作部作交流发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吴志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社部信息宣传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工作推进会 会议指出,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学细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战略定位、本质特征、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中央的深远政治考量,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要求,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会工作体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在强化党建引领上精准发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四级联动、以块统条、领导带头、支部牵引,把党的领导落实在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在健全协调机制上精准发力,把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要在推进减负赋能上精准发力,全面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持续攻坚“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强化制度约束,推动赋能增效。要在深化协同共治上精准发力,以健全机制保障共治,以共驻共建强化共治,以汇集民智赋能共治,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局面。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精准发力,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构建“履职有考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全链条社区工作者管理体系。 会议强调,要注重真抓实干,强化担当作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要把责任意识贯穿始终,坚持带着责任抓指导、带着责任抓推进、带着责任抓保障。要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坚持改错就是改革,聚焦问题发力,推动问题解决,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要把改革精神贯穿始终,在学习借鉴、大胆实践中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典型引路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增强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服务群众水平的能力,提升基层治理实践效能。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始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兜牢社会建设底线,排查化解信访隐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努力开创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助力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会前,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和仕奇社区、俪城社区、奔腾社区、西乌素图村、甲兰板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情况。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部分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出席会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厅局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各盟市及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